红学大家周汝昌逝世10周年 《岁华晴影》收录88篇随笔精品
最佳答案:今年5月31日,是红学大家周汝昌先生逝世10周年。 周汝昌是天津人,1918年出生于天津咸水沽镇,在天津读完中小学。他是继胡适等诸先生之后新中国红学研究第一人,考证派主力和集大
今年5月31日,是红学大家周汝昌先生逝世10周年。
周汝昌是天津人,1918年出生于天津咸水沽镇,在天津读完中小学。他是继胡适等诸先生之后新中国红学研究第一人,考证派主力和集大成者,被誉为当代“红学泰斗”。
“一介书生总性呆,也缘奇事见微怀。岂同春梦随云散,彩线金针绣得来。”“聪明灵秀切吾师,一卷《红楼》触百思。此是中华真命脉,神明文哲史兼诗。”周汝昌的这两首诗,道出了他一生与《红楼梦》之缘。
除了研究红学成绩斐然,周汝昌的散文也是大家风范,气韵悠长,内外兼修。如今,作家出版社推出了他的散文精选集《岁华晴影》,让读者以此感受大家小书的雅俗共赏。
《岁华晴影》堪称一部“满汉全席”式的散文集,收录了《黄叶村·小蒸食·蒲包》《腊鼓催年 人天同庆》《佳节话清明》《随笔与掉书袋》《读书与治学》《多少楼台烟雨中》等88篇周汝昌随笔精品。
书中内容涉及读书治学、自我观照、讲“红”说“梦”、追忆故交、前尘往事、文化反思等,其中浓缩了周汝昌的过往经历和人生智慧,可见阳春白雪的雅致,下里巴人的悲喜,大智慧的精微表达,真善美的高亮彰显,还可满足读者对古代传统节日吃喝玩乐的好奇。
端午节将至,让我们看看周汝昌先生笔下,因家里包粽子而浮现的关于家乡天津的一些记忆:
一提粽子,我就先闻见了芦叶香。
今年,我家里早早地就自己包起粽子来,原由是在“个体户”手里买着了“大批”的“粽子叶子”——芦叶,刚打下来的,青翠柔软,观之可喜。
我心里想:居然还有芦叶子可打,实在是意外之幸事。
我不禁又想起我的故乡,我的童年,我的深刻的感受。
我生在离市中心五十里的南郊,海河之滨的一个镇里。此镇一度曾是天津县治之所在。那地方的“结构学”很简单:由西往东,随着河湾儿,是一条长达三里的街,两旁店铺鳞次栉比,人烟繁盛。但出街往南往北,便都是一片翠绿,有大树,有茂草,有菜圃,有稻畦,还有与本文的主题之所关的芦叶。因为到处有水,大河以外,还有数不清溪流港汊,穿插映带其间,而凡有水处,即有丛芦密苇,生于两岸。那芦苇长得极是茂盛壮健,其高过人,一进了芦地苇塘,往往迷向失路,绕半天绕不出来,在小孩子感觉上,着实富有“探险”于迷宫的情趣。
端午快到了,人们就到“河堤下”去自打芦叶,准备包粽子。那芦叶,又厚又宽又绿,拿今年在北京买到的这个,——那没法比!
津沽素有“小江南”之称誉,回忆儿时情景,乃悟毫无虚夸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