刘荫祥先生画中童趣 曾拍有专题片《童心画世界》
刘荫祥,1938年生于天津,2020年8月15日在津去世。生前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、中国美术家协会少儿艺委会委员、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副编审,厦门大学艺术学院美术系客座教授。曾先后任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《迎春花》、《国画家》编辑,《少儿美术》副主编。
刘先生早年研习齐白石、八大山人等大师作品和书法艺术,后来又在现代艺术、民间艺术和儿童绘画中汲取营养,并得到恩师崔子范先生的悉心指导,不断开拓绘画语言,逐渐形成鲜明的艺术风格。作品曾参加“全国第一、第二届花鸟画展”、“全国第一、第二届中国画展”、“中国画三百家”、“全国著名花鸟画家作品展”、“全国当代大写意花鸟画家作品展”、12次参加“全国花鸟画邀请展”等,部分作品获金、银奖项。2002年以来分别在深圳、无锡、天津、北京举办个人画展,并与赵梅生、鲁慕迅、周韶华、冯今松、齐辛民、贾平西、赵贵德、王金岭、吴冠南等,先后在北京、汕头、厦门、深圳、威海、汝州,太原等处举办“探索交流展”和“新写意花鸟画展”的巡回展出。晚年致力于小品画创作,在绘画语言的开拓和作品题材的挖掘上,均有所建树,受到画界广泛关注和好评。《美术》、《国画家》、《江苏画刊》、《中国书画报》、《美术报》等均有作品和文章发表,出版有《刘荫祥作品集》两册,《刘荫祥活页大红袍画集》以及国画技法书多部。1999年和2001年分别荣获“全国百杰画家”和“全国有特殊贡献的十大少儿美术教育家”称号,拍有电视专题片《童心画世界》。
刘荫祥先生作品:渴望减负
家长们辛苦,孩子们也够累。书包越来越鼓,作业越留越多。佐川先生有幅漫画,画面是一个小学生手中拿着四支笔在写作业,题曰:“老师罚写四十遍。”有人把当下的教育形容成“填鸭子”“赶鸭子”“烤鸭子”的“三鸭式”教育。孩子们太累了,还他们一个天真烂漫的童年吧!应试教育何时休?画幅小画替孩子们说句话。——摘自刘荫祥博客(2007年10月15日)
刘荫祥先生作品:长豆角
老伴每次买菜回来,我总要观察一番,有时还要作些写生。这次买来一大把长豆角,引起了我的一段回忆。
我小的时候,家里种了一块菜地,其中就有长豆角。记得摘豆角时发现有长有短、有曲有直,差别很大。出于好奇,我在家准备了好多布条,把长得又长又直的豆角做上记号,告诉家人别摘,留着明年做种,第二年果真初见成效。我又接着做记号,两年过来,我家的长豆角长得真的超过一般农家的。人们夸我这小孩儿心细,好动脑子,现在回想起来还很得意。
崔子范老师喜欢画扁豆角,他老人家笔下的扁豆角浑厚拙朴、色彩鲜艳,已成了典型的“崔家样儿”。我临摹过多遍,学起来容易,但脱出来难。我试着画了画长豆角,倒觉得很有感觉,一条条弯弯曲曲的线,看起来蛮有意思的。看来,画画不能吃“现成饭”,老师只能给你一把打开艺术大门的钥匙,路还得自己走。这就需要在生活中积累,在实践中磨炼,只限于临摹是很难摆脱他人的影子的。(本文写于2012年)
刘荫祥先生作品:三只老鼠是一家,今天它们吃西瓜。小鼠专捡小块吃,大块留给爸和妈。
六一儿童节快到了。时光荏苒,一晃80多岁了,回忆起自己的童年,我过得很快活。新中国成立初期,小学功课简单,再加上上学前在私塾读过两年书,学习对我来说非常轻松。虽天天在玩,功课却总是名列前茅。小的时候,家有三亩地,无论是放了学还是星期天,我总是光着膀子、赤着脚在地里跑来跑去,边干活边玩,钓蜻蜓、捉蝴蝶、逮蛐蛐、放风筝……什么都喜欢。那时候,孩子们都喜欢放风筝,家里富裕的就买一些现成的蝴蝶、蜻蜓、金鱼、老鹰等形状的风筝,显得高档又精致。一些家里不富裕的便自己制作,我也在其中。最简单的做法是,一张长方形纸片,下面贴两个尾巴,复杂点的是八个角的“八卦风筝”。20世纪50年代初,正是人心向上、欣欣向荣的时期。我不满足于风筝的旧样式,试着做了一个“五星风筝”。先用细竹篾做个架子,再糊上红色的纸,一试居然成功了。记得当时飞在天空的一群风筝中,突然升起一个“红色的五星”来,顿时受到人们的青睐。从此,“标新立异”在我的脑海里扎下了根。七八十年过去了,回忆起来,我仍然很激动、很兴奋。——摘自刘荫祥博客(2020年5月31日)
刘荫祥先生作品:大鱼潜水地,小鱼浮上头。
刘荫祥先生作品:小蛙无日不风流。
刘荫祥先生作品:一楼姥姥种的葫芦。
刘荫祥先生作品:岁月留不住,童心尚存。
刘荫祥先生作品:妈妈辛苦了。
刘荫祥先生作品:小时候默默无闻,长大一鸣惊人。
刘荫祥先生作品:画出自我。
刘荫祥先生作品:小虫牵着娃娃心。
刘荫祥先生作品:像鸟儿那样。
刘荫祥先生作品:雏鸣歌一曲,菊开秋风香。
刘荫祥先生作品:母与子。
刘荫祥先生作品:小鸡图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