滨海文化

主页 > 书画 >

书画

民国八年,在中国教育史上登顶,甚至超过了清华和北大

发布时间:2022-08-24 18:05:39

最佳答案:民国不仅有惹人遐思的八卦趣闻,更重要的是在当时艰苦条件下的先辈们,曾经为了自己国家和民族的未来,曾怎样艰苦却高傲的活着!而这些从中国的一所大学就可以一窥究竟,那里

  民国不仅有惹人遐思的八卦趣闻,更重要的是在当时艰苦条件下的先辈们,曾经为了自己国家和民族的未来,曾怎样艰苦却高傲的活着!而这些从中国的一所大学就可以一窥究竟,那里有最厉害的大师,最叫座的课堂,最出色的学生,最和谐的师生关系,最差的校园环境,但是却也有中国教育史上最无与伦比的成就!

  这所大学成立于危难之际,集结了当时中国最优秀的大学——北京大学、清华大学、私立南开大学,为的是保存中国的文化血脉!先是在长沙组成长沙临时大学,后来因为炮火蔓延,转移到云南组成了彪炳古今的"国立西南联合大学"!当时西南联大的校长是小编最喜欢的民国人物之一——梅贻琦先生,可能单单提起他的名字很多人没有印象,但他对当代大学的定义估计很多人应该如雷贯耳:"所谓大学者,非谓有大楼之谓也,有大师之谓也!"这句话就是拿在当代也是绝对的至理名言,大学最重要的不是高楼校舍,而是大师,更是大师所代表的文化和精神。而他的这句名言,不光奠定了清华大学的校格,在他执掌西南联大的期间,也一直秉持着这句话选任教员,聘请了一大批大师在西南联大任教!

  比如:历史学家陈寅恪先生,在西南联大他完成了他的著作《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》;历史学家钱穆先生,在西南联大他完成了他的著作《国史大纲》;哲学家冯友兰先生,在西南联大他完成了他的著作《贞元六书》;比如政治经济学家金岳霖先生,在西南联大他完成了他的著作《知识论》;心理学家潘光旦,在西南联大他完成了他的著作《性心理学》;语言学家王力先生,在西南联大他完成了他的著作《中国现代语法》《中国语法理论》;数学家华罗庚先生,在西南联大他完成了他的著作《堆垒素数论》......还有很多大师,比如建筑学家梁思成、林徽因,文学家沈从文,吴宓,刘文典,闻一多,胡适等等,各个学科的大佬们。他们当时的著作在新中国成立后,成为各个学科的奠基性著作,比如王力先生的《中国现代语法》至今仍然是研究中国现代汉语的人需要读的重要著作之一!

  而除了厉害的老师,当时更有后来名扬海内外的当时就读于西南联大的学生,比如后来获得诺贝尔奖的杨振宁、李政道,两弹元勋邓稼先,文学家汪曾祺,数学家陈省身,院士郭永怀,院士赵九章,院士陈芳允等等,西南联大用八年的时间,共计培养出2位诺贝尔奖获得者,8位两弹一星元勋,171位院士,一位沃尔夫数学奖得主,这样的成就,足以和现代任何一所大学比肩!

  但是他们当时的环境是非常艰苦的,除了吃不饱穿不暖,没有好的教室,只有茅草顶的漏雨教室,泥泞的校园,还有就是时不时会来轰炸的敌机,他们是在忍饥挨和有严重生命危险的前提下工作和学习的,华罗庚住的都是牛棚。教授们发不下来工资只好依靠自己的手艺,刻章的刻章,卖字的卖字,教授的太太们也游街卖东西来换取钱财,野菜都不够吃。但是就是这样的条件下,教授们和学生们也不忘追求学问,电影《无问西东》的著名场景"静坐听雨",就是当时的真事,刘文典带着古籍边跑边骂沈从文跑着没用,也是一件趣事。除了大师,西南联大在今天更重要的作用是,给今人树立了一个榜样,它告诉我们,我们的先辈们在民族危亡之际是怎样"位卑未敢忘忧国",是怎么样的不与日寇苟同,教授们放弃了日伪大学的高薪好待遇,步行千里跑到祖国的边疆,只是为了留下中国的文化,教授中国的学生。学生们是怎样在那样艰苦的条件下,如何不忘学习,苦中作乐。而大师们留下的著作,在后来奠定了中国大学各个学科的发展,大师们教授的学生又分布在祖国各地,继续教授着他们自己的学生,西南联大教给我们的其实文化的传承和风骨的养成!我们瞻仰着并学习着他们的精神就好!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去搜索纪录片《西南联大》观看更详细的介绍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