滨海文化

主页 > 书画 >

书画

能管好自己孩子的家长,都是不讲道理的人

发布时间:2022-08-22 10:35:02

最佳答案:这两年有一种很流行的育儿观念,就是给孩子充分的爱、自由和尊重,表现之一就是鼓励晓之以情、动之以理地打动孩子。 遗憾的是,道理说一千、道一万,有的孩子似乎还是没什么改

  这两年有一种很流行的育儿观念,就是给孩子充分的爱、自由和尊重,表现之一就是鼓励晓之以情、动之以理地打动孩子。

  遗憾的是,道理说一千、道一万,有的孩子似乎还是没什么改变。

  人们渐渐发现,想要教育好孩子,有时候真的不能“太讲道理”。

  01

  6岁前

  大道理可能都成了孩子眼中的“纸老虎”

  对6岁前的孩子来说,大道理理解起来很困难,因为他们掌握用逻辑和语言来表达感受的能力十分有限,很多大道理对他们来说如“对牛弹琴”。

  我们成年人的经验,对他们而言完全失效,总讲道理,反而让孩子钻了空子。

  身边一位妈妈就吃了类似的“亏”,她教育5岁的孩子总是商量着来:

  “一天不能吃太多冰淇淋,牙齿会坏掉的,明天再给你好不好?”

  “你今天一直在看手机,眼睛会坏掉的,妈妈拿走了!”

  妈妈很温柔,但孩子却总将“不要”“不好”挂在嘴边,亲子之间常常在小事上爆发拉锯战。

  渐渐地,妈妈的权威开始丧失,她抱怨道,有时候喊孩子放下手机去吃饭,无论喊多少遍,孩子也装作没听到,唯有大人伸手夺走,孩子才肯作罢。

  在孩子心理发展尚未成熟之前,我们能给孩子的自由应该是有限的,孩子需要明白,很多原则性问题都没得选。

  毕竟孩子思考问题的角度和深度都不如大人,他们的选择靠的是本能,而不是理性。

  ✎ 对策:少讲道理,多谈规矩

  6岁前,少讲一些道理,多立一些规矩,让孩子敬畏并遵守规则,守住行为的边界。

  怎么做呢?

  第一,语言明确、清晰,让孩子感受到你的坚定

  相比较冗长的道理,简短、有重点、明确的指令对年幼的孩子更有效。

  比如你想让孩子放下手机,最好是停下你正在做的事情,走到孩子身边,向孩子表达你的态度。

  你也可以轻拍他的肩膀,等到孩子看着你的眼睛,才与他说话。

  情绪平和、态度坚定加上清晰的指令会比唠叨更加有用。

  第二,直接告诉孩子正确的做法,少说“不可以”

  请尽量减少说“不可以”的次数,比如“不要爬那么高”“不要大吼大叫”“不可以在墙上画画”......否定的语言容易激起孩子的逆反心理,而且并不利于孩子理解和执行。

  不妨直接告诉孩子该怎么做,比如孩子的玩具散落一地,与其说:“不要把玩具扔在地上”,不如说:“玩具应该放在你的箱子里”,这会让孩子明白问题出在哪里,并着手解决。

  02

  6到12岁

  只讲道理,无法促使孩子做出真正改变

  “道理我都懂,但是我不想听。”

  这是孩子在面对父母大道理时的内心独白。

  其实不光孩子,大人也一样。当你陷入困境、情绪崩溃时,你渴望的并不是有人在一旁提建议,而是被人理解,少了这一步,再中肯的道理都没有用。

  同理,一个无助的孩子并不想听大人说:“你做错了!”“你应该这样做!”

  他想听的是:“我懂你。”

  一旦父母反复强调对错,强调理性,就是将孩子的心越推越远。

  举个例子,孩子出门玩,不小心将最爱的玩具弄丢了,父母会说:“再买一个不就行了。”

  但孩子并不买账,甚至撒泼打滚:“不要!不要!我就要原来那个!”

  大人抱怨孩子“难对付”,其实他只是想让你了解他的感受,那种失去心爱之物的失落与悲伤。

  再比如,孩子今天打完预防针,回来的路上,一直哭哭啼啼。

  家长这样回应:“带你打针是为你好,打针才不会生病。”

  实际上,孩子的哭闹只是一种撒娇,抱抱她、哄哄她,比什么道理都有效。

  要知道,很多时候孩子要听的都不是道理,而是自己情绪和感受被看见、被接纳,那种被认可和接纳的感觉,才会真正推动孩子做出改变。

  ✎ 对策:少讲道理,多谈感受

  与孩子沟通时,我们要有意识地去观察孩子的需求,并做出恰当的回应。

  《如何说孩子才会听 ,怎么听孩子才肯说》一书中提到帮助孩子面对他们感受的五个技巧:

  1.有时候,只是倾听他们就会有效果;

  2.有时候,一个简单的“噢”或“嗯”,就能让他们知道你理解了;

  3.有时候,“说出他们的感受”会对他们有帮助;

  4.当你用幻想的方式给予他们现实中得不到的东西时,绝大多数孩子会很感激你,比如:"你一定很希望变出一盒巧克力吧......"

  5.即使需要制止或限制他们的行为,你仍然可以接纳孩子的感受。

  只有当孩子感受到被接纳与关爱时,他就不用浪费时间在对抗父母上,在问题的改正上,他也非孤立无援。

  真正让孩子改变的,是他感受到被爱。

  唯有先回应孩子的感受,你的道理才能抵达到孩子的内心。

  03

  12岁以后

  太讲道理,是在破坏亲子沟通的桥梁

  不管孩子多大,不断地跟他们讲道理,似乎是所有父母的通病。

  哪怕孩子成家立业,父母也改不了苦口婆心的种种劝诫。

  可惜的是,道理虽好,但是孩子却不爱听,他们不仅完全理解不了长辈的苦心,有的孩子甚至连天都不愿意聊。

  这一点,初、高中生的家长都有体会,随着孩子年龄增长,他们越来越受不了父辈对自己生活的建议和指导。

  这并不是因为孩子叛逆,而是父母在给孩子提建议的时候,只在意孩子做得对不对,经常居高临下地指指点点,孩子在父母的评判中感到羞耻和自卑。

  没有哪个孩子喜欢总是被教着做事,尤其是青春期之后的孩子。

  有一位毕业不久的年轻人曾向我吐露烦恼:

  他抱怨自己越来不喜欢与父母聊天,时常不知道聊什么。

  刚找到工作那会,每天都特别累,与父母视频聊天时,无意谈起初入社会的种种不适应。

  没想到爸爸听完,沉默了一会说:

  “世界上哪里有轻松的工作,大家都不容易,你需要适应。”

  “抱怨解决不了任何问题。”

  “我们都是这么过来的,你啊,就是吃的苦太少了。”

  听完爸爸的话,年轻人的心更加沉重了,他无奈地说:“我其实就想听爸爸妈妈安慰我几句。”

  当孩子袒露脆弱的时候,他最想要的是温暖的回应。

  父母冰冷的道理,就是用近乎冷漠的方式阻断了与孩子之间情感的交流。

  太多的道理,对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是无益的。

  ✎ 对策:少讲道理,多听孩子怎么说

  孩子进入青春期之后,父母就要学着转变角色,教育方法也要随之调整。

  其中,最重要的是要学着听孩子说,如果你愿意听孩子说,愿意真诚平等地与孩子交流,可以使孩子对你越来越信任,你的道理越容易被孩子记在心里。

  做到倾听并不简单。

  首先,你要对孩子所说的保持兴趣与关注;其次,你不能急于给建议、反驳或讲道理;最后,还要放下评判,全然地接纳孩子。

  学会倾听,就是亲子之间高效沟通的第一步。

  比如上面那个刚刚步入社会的年轻人,他说生活辛苦,我们就该听听他的“苦”,看见他的“苦”。相比较大道理,父母能接住他的情绪,才是最好的鼓励。

  能好好听孩子说话的大人,是很了不起的。

  本文转载自 | 钱志亮工作室(ID: qzlzgs)

  作者|钱志亮,北京师范大学教学名师。专注于特殊教育、家庭教育、幼儿教育领域。著有《入学早知道》《科学的早期教育》《急用先学的140个汉字》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