滨海文化

主页 > 书画 >

书画

高峰:在教育上,不要太过自信

发布时间:2022-08-18 01:25:08

最佳答案:【高峰专栏】 教育中的自以为是要不得 原创作者|高峰(中国科学院附属玉泉小学校长,中学高级教师,教育学博士,北京市海淀区政府督学,海淀区人大代表) 2021年夏天,在媒体跟

  【高峰专栏】

  教育中的自以为是要不得

  原创作者|高峰(中国科学院附属玉泉小学校长,中学高级教师,教育学博士,北京市海淀区政府督学,海淀区人大代表)

  2021年夏天,在媒体跟踪报道的云南“断鼻家族”象群的故事里我们看到,大象妈妈在路上生了一头小象,小家伙出生后很快就会走路,然后跟随家族一路北上。这是大象对环境的生存适应能力,而人类则不具备这一能力。

  一个孩子从出生开始,在成人的养育和培养下,往往要到18岁才能独立地在社会上生活,因此,应该把少年儿童留在校园里接受教育,直到18岁。

  既然儿童由成人抚养长大,成人往往就会“说了算”。“中西历史上对儿童、童年乃至人的一生……不但是以成人的立场和眼光作界定,不常考虑到儿童本身的感受,或从一个成长者为出发点来作规划;而且假设的背后,是认为人生均有其明确目的,有固定的功能。”对儿童来说, 最可怕的是成人对儿童世界一无所知,高高在上,强势控制儿童的生活。

  早上,孩子在家长的“逼迫”下早早起床,穿上校服,背上沉重的书包来到学校;然后听老师讲一天课,读书、做题、考试、排队、做操、吃饭、上卫生间……假如遭遇雾霾天气,就只能待在教室里,连去室外上体育课、做操的机会都没有了。上课不准说话,不得打闹,要规规矩矩坐端正。好不容易挨到放学,又要忙各种功课。

  一次开完四年级家长会,我们请家长回家调研,第二天早上问孩子:“假如今天你有两个选项,一个是去学校参加考试,另一个是去公园走五公里,你愿意选择哪个?”85%的家长给予了有效的反馈,结果有95%的孩子选择去公园走五公里,而不愿意去学校参加考试。孩子们不太喜欢学校,不太喜欢教育生活,是因为我们精心营造的学校生活对他们来说太无聊了。

  儿童的世界到底是什么样子?对此,教师和家长往往会振振有词:“我们天天和孩子在一起,怎么会不了解孩子?连他们尾巴往哪里翘我们都知道!”显然,这是一种自以为是。

  其实,作为教育工作者、儿童研究者,有时候我们感到十分困惑和无奈,因为成年人很难真正走进孩子的世界。

  我们教育工作者和家长必须小心翼翼地走进孩子的世界,与孩子同呼吸、共命运,这样才能正确认知儿童的世界。

  《玩出好人生》一书告诉我们,我们生而会玩,玩而进步。玩乐是一种催化剂。“孩子们的想象力、创造性、高度的积极性以及情感的适应性,只有通过玩乐才能展现出来并变得更加强大。”

  儿童的世界很丰富,但他们的生活逻辑却很简单:你不跟我玩,我就不跟你玩。这要求我们实施的教育应符合儿童的特点,要让孩子们觉得“好玩”。只有这样,孩子们才会喜欢来到校园。孩子们一旦厌倦校园生活,教育在他们身上就无效了。

  陶行知提出过解放儿童的六大主张,即解放儿童的头脑、双手、眼睛、嘴、空间和时间,还儿童以自由,从而解放儿童的创造力。

  好玩是儿童的天性,自由是儿童的愿望。顺着儿童好玩的天性去设计和建构好玩的课程,就能让儿童自由、自主、快乐、幸福地成长。

  本文节选自源创图书《推开幸福教育之门》,高峰著,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22年4月。原文标题为《认识和理解儿童的世界》。源创图书授权发布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