培养语言的能力,首先要看的是厚厚的书本,但大多数人却忽视了最基本的要求
最佳答案:暑假除了玩耍,也是集中进行查漏补缺的好时间,但对于不少家长来说,语文才是最难帮助孩子提升的科目,似乎除了让孩子多看看课外书、写写字词,就不知道该如何做了。 怎么做才
暑假除了玩耍,也是集中进行查漏补缺的好时间,但对于不少家长来说,语文才是最难帮助孩子提升的科目,似乎除了让孩子多看看课外书、写写字词,就不知道该如何做了。
怎么做才能知道孩子真正的学习情况?如何帮助孩子有效提升阅读能力?所谓积累又该怎么做?其实,回归课堂,回到课本本身,如果能够真正“把语文书读厚”,就已经非常厉害了。
请在3秒内立刻回答:小学语文课本到底有多少页?
除去封面封底、序言目录,小学语文课本每册大概在120页左右,一年级(上)共计7个单元,六年级(下)共计6个单元,其余各册都是8个单元。
从表面上看,这似乎就是正确答案。但这真的就是语文课标所要求学习和考核的内容吗?自然不是。根据2022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要求,新增了四大核心素养:文化自信、语言运用、思维能力、审美创造。
难度大大提升,但并不意味着要将更多的精力放在课外,反而,要更注重课内,特别是要重视语文课本的延伸。
课本是围绕着课程标准设计的,从近年来各个阶段的语文考试来看,回归语文课本,将课内知识作为源点,去链接到身边的经典名著、历史地理,学会将课本读厚、吃透,才是获得高分的基础。
所以,语文课本有多厚,实际上取决于孩子到底能从课本当中,吸收多少知识,延伸出多少维度的内容。
但是,很多家长面对语文教材总觉得找不到可以下手的地方,毕竟,短短的文章翻来覆去读,好像也没有什么意义,最多也就带着孩子认认拼音、写写生字、背诵下课文和古诗词。甚至在这种焦虑之下,盲目给孩子扩展很多课外阅读。
如果根据今年发布的语文新课标来看,将语文的学习进行适当分解,家长能做的其实一下子就明确了许多。
阅读是语文的重中之重,语文教材围绕的就是“读书为本,读书为要”,内容的选择和编排上,按照孩子的成长规律和特点,为学生建构起了从低年级到高年级环环相扣、层层递进的理想的阅读习惯。
比如,一年级以引导学生“读一读”“朗读”和“背诵”为主,随着年级的递增,逐步强调“默读”“浏览”“精读”“跳读”“思考”和“写作”等等。三到六年级,逐级编排了“预测”“提问”“有速度的阅读”和“有目的的阅读”等阅读策略单元。
教授小学语文近十年的小丁老师说,单从阅读能力来看,简单总结就是,一二年级要能够从文章里直接提取信息,三四年级的重点是要会概括,五六年级则是要体会文字背后的感情。
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
当正式进入第一课,就可以根据这个单元主题,带着孩子发散阅读了。
以一年级上册为例,“识字”里基本都是朗朗上口的童谣或者韵律诗、对韵歌,我们可以带着孩子增加这类歌谣的阅读。
而发散阅读,并不仅仅只是“读”,“画”“玩”“唱”都是发散的一部分。比如,可以带着孩子去画童谣或者对韵歌的场景,还能通过一些桌游玩具,和孩子快乐亲子互动的同时,帮助孩子认识和记住更多生字。
三四年级,就要开始学会概括,在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,开篇就写明了学习要求之一:“借助关键语句理解一段话的意思。”
想要提升这种概括能力,家长可以和孩子多关注每天的新闻,因为通常新闻导语就是对整个新闻事件的高度概括。而且,养成对新闻时事的敏感度,也是大语文能力素养之一。
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,就明确要求“初步了解课文借助具体事物抒发感情的方法”“写一种事物,表达自己的感情”,整个单元无论从文章内容还是小练习,其实都是要求孩子要学会表达感情,特别是“表达”。所以,在陪孩子阅读或者玩乐的时候,家长可以引导孩子多表达,无论是表达自己的观点,还是表达自己的感情,都是在提升孩子的这方面能力。
根据作者增加课外阅读内容,也是一种方法。比如,在一些课文下方,会有著名作者、翻译的名字,这些作者,特别是大家、名家,有哪些值得孩子关注的文学常识背景、经典篇章、传奇经历等,都可以帮助孩子整理出来,或者和孩子一起整理,从而增加对文学常识的积累。
通过对作者生平、经历的了解,还可以与地理、历史知识进行衔接,比如李白是在哪里写下的《望天门山》?天门山在哪儿?一些桌游、大语文系列的地图,都可以辅助拓展相关知识。
但小丁老师特别强调,读厚语文书,并不是毫无选择的疯狂拓展。有能力的家长,应该尽量选择与复习或者预习的课文相同文体、体裁或者相似阅读方法的文章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