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中国蜡像第一人艾得胜做客中国网·滨海高新
嘉宾:艾得胜 天津美术学院副教授、天津工艺美术大师、中国工艺美术学会会员、中国工艺美术学会雕塑委员会委员
简介:艾得胜,长期从事超级写实主义雕塑及蜡像艺术的研究与艺术创作,作品先后在天津、河北、大连、沈阳、深圳、北京、上海、江西、福建、广东、西藏、香港地区及日本、新加坡等国的博物馆、纪念馆、蜡像馆展出陈列,现任天津美术学院蜡像创作室负责人、蜡像主创人、国家博物馆中国蜡像馆、厦门世界名人蜡像馆蜡像、大连世界名人蜡像馆蜡像艺术主创。
[中国网·滨海高新]:各位网友大家好,欢迎收看本期中国网·滨海高新访谈。近年来,由于李宇春、陈慧琳、刘德华、张国荣等中国演艺明星在英国杜莎夫人蜡像馆陈列带来的极大轰动,使得蜡像渐渐成为我们熟知的艺术表现形式。蜡像所塑造的人物栩栩如生,独具魅力,但观众喜闻乐见的这种艺术作品是如何发展起来的,又是如何制作完成的呢,今天我们就有幸请到被称为“中国蜡像第一人”的艾得胜老师做客,请他为我们一一揭晓谜底。
[中国网·滨海高新]:艾老师,您好。
[艾得胜]:你好。

天津美术学院副教授、工艺美术大师艾得胜做客中国网·滨海高新
蜡像跟中国的泥人有很大区别
[中国网·滨海高新]:观众了解蜡像一般是从上海杜莎夫人蜡像馆开始的,这是蜡像的起源地吗?
[艾得胜]:说起蜡像,有一定的历史,最能反映蜡像历史特点的,就是英国和法国蜡像馆的建立。那是在近两百年前,有个杜莎夫人,她少女时代跟一名医生学习做蜡像,在她长大后,就把法国大革命时期的那些英雄做成了蜡像,后来在做欧洲巡回展出,由于巡回展出要不断的奔波,加上路上怕磕怕碰,时间长了会影响蜡像的效果,因此,她就在伦敦建立了一座永久的蜡像馆,供人们长期观赏,不再穷于奔波。
与此同时,法国有个叫格里万的人,也在法国建立了格里万蜡像馆,这两个蜡像馆就是世界上最早的蜡像馆,也是比较成熟的蜡像馆,尤其是英国杜莎蜡像馆,他们现在在世界上已经发展到七八个国家了,荷兰阿姆斯特丹、美国、中国香港,包括现在上海也建立他们的蜡像馆。蜡像馆里一般都陈列着世界名人、伟人、权贵、明星,还有一些经济巨头。能够进入杜莎蜡像馆是一种荣耀,每年都由当地的记者去评选十个能够进入蜡像馆的人物。可以说这么说,杜莎蜡像馆是一个世界政治的晴雨表,比如说美国每换一届总统,他们就会把旧总统的蜡像换掉,换成新一任的总统,有的蜡像是昙花一现的,尤其是政治上的,但是有的特别著名的人物,比如美国的罗斯福、英国的丘吉尔、戴安娜,包括科学家爱因斯坦、艺术家毕加索等等,这些人的成就都是永恒的,所以蜡像馆里永久陈列着他们的蜡像。
杜莎蜡像馆的建成,为他们带来很多的社会效应和经济效应,不管是哪个国家的游客,去了英国肯定要去蜡像馆参观参观。随着中国的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,催生了中国的经济的快速发展,也催生了中国的艺术蓬勃发展。因为当时中国非常渴望着艺术的滋养,但是对蜡像的技能、技法可能不太了解,也就凭着一种悟性,或者是多年积累的艺术修养,慢慢接受了蜡像艺术,没想到在中国产生了非常大的反响,可能是当时中国人喜欢这种写实艺术,比较容易接受,抽象的艺术一般人可能看不懂,具象的东西比较容易接受,再有就是在当时艺术界有个后现代主义思潮,人文主义思潮,创作要人性化,促使这种艺术在中国生根开花。过去也有人讲过,蜡像的艺术在中国古代也有,但是没有能够证明它的出处和历史记载。所以,我们只能从英、法两国去追溯蜡像的历史。我觉得英、法应该是最客观的,英、法的蜡像造型非常接近西方的蜡像造型,是一种写实的,西洋画能够进入的,按照西洋画的发展规律和创作方法来制作的。在我们中国,按照传统的中国艺术来搞蜡像,可能不会那么成熟,所以,我现在做的蜡像也是按照西洋的造型来完成的,归根结蒂地说,蜡像跟中国的泥人和一些民间艺术不太一样,甚至说,还有很大的区别。

艾得胜作品:胡锦涛总书记蜡像

艾得胜作品:开国大典(局部)

艾得胜作品:鲁迅蜡像

艾得胜作品:影帝石辉蜡像

艾得胜作品:张艺谋蜡像

艾得胜作品:邓丽君蜡像

艾得胜在工作中:制作赵本山蜡像
·高清图:中国蜡像第一人艾得胜作品 毛泽东像
·高清图:中国蜡像第一人艾得胜作品 周恩来像
·高清图:中国蜡像第一人艾得胜作品 邓小平像
·高清图:艾得胜蜡像作品 刘少奇、朱德、任弼时像